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光明日报】国际化:南信大的“天梯”

发布日期:2016-03-07 13:37:26   点击数:

2015年12月17日,世界气象组织候任秘书长、芬兰气象局局长佩蒂瑞·塔拉斯一行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访问交流,肯定了南信大为世界气象组织培训所作的贡献。

“未来高校间的竞争,一定是国际化的竞争!”这是南信大党委书记李廉水常说的一句话。科学研究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制度创新国际化……10年来,南信大走出了一条“垂直拉升,顶层跨越”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国际化科研产出国际化成果

每周五上午,是耶鲁大学与南信大大气环境中心的视频例会时间。两校学者通过越洋视频,介绍研究进展,探讨学术问题。自该中心2011年成立以来,这样的例会从未间断。

南信大与享誉全球的耶鲁大学建立合作机构,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是少有的。在耶鲁大学终身教授、中心主任李旭辉的带领下,大气环境中心围绕地气交换与气候变化、城市气象学、空气质量预报等方向展开研究,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滚动支持,研究成果在《自然》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短短4年,该中心就成为全球大气环境研究的重镇。

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中心、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强风暴分析预报中心……在南信大国际科研合作中,重量级伙伴还有很多。南信大还与多所世界名校共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联合实验室,成为全国首批获准立项建设的3个国际合作实验室之一。

牵头研发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Nuist model”;推翻南北极气候相反成因说,新解“跷跷板”理论;将台风路径预报精度又提高10多公里……这些重量级研究成果,无一不是国际科研合作的结晶。

国际化师资引领国际化学科

2014年,美国气象学会会士、国际资料同化领域的领衔专家邹晓蕾辞去美国的教职,回国担任南信大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在国内外气象界引发不小的震动。

作为国际气象资料四维变分同化研究与业务应用的开创者之一,邹晓蕾率先对地球同步卫星资料的同化及在数值模式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主持风云3号、4号卫星资料同化工作。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顶尖科学家正向南信大汇聚。

引进时定团队、定岗位、定职责;引进后给舞台、给条件、给经费。2006年起,南信大连续八次面向海外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哈佛、耶鲁、剑桥等大学的高层次人才200多人,17个学院院长中13人为“外来户”。学校专任教师国际化率56.7%,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国际化、精英化的师资队伍成为南信大学科提升的最大引擎。在教育部三次学科评估中,该校大气科学一级学科从榜上无名发展到全国第一。2015年7月,该校地球科学又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

不仅如此,其他学科也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交叉融合、繁荣发展,比如计软院孙星明教授团队率先将以传感器网络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引入加密气象观测领域;电信院葛俊祥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国内首台地基94GHz毫米波测云雷达“天剑一号”。

国际化制度畅通国际化道路

起步早、进展快,南信大从国际化中尝到了甜头。但南信大人深知,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才能使国际化成为学校发展的持续驱动力。

国家“海外学者”李天明教授正主持973计划项目“热带和中高纬季节内振荡的动力机理及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身在国外的他依然可以全天候投身研究。这得益于南信大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设立的“中美大气海洋研究中心”。该中心为南信大聚集优秀科研人员,与夏威夷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技术学院的3个教授团队签约,李天明的团队便是其中之一。

将研究机构设到国外著名大学,对南信大而言,不是第一次。2015年9月,南信大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开展深度国际化试点,共建“中美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探索开放课题联合发布等合作项目。此外,南信大还在英国雷丁大学、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设立海外课程培训基地,每年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基地接受6个月的培训,并在耶鲁等名校设立博士、博士后基金,招收优秀人才定向培养。

南信大校长蒋建清将国际化比喻为“天梯”。沿着“天梯”,南信大一步步迈向世界一流。

《光明日报》1月16日头版头条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1/16/nw.D110000gmrb_20160116_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