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教育报》三感教育,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

发布日期:2014-10-31 16:35:34   点击数:

蒋建清

每个行业特色高校的设立都有其独特的使命,为行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他们共同的责任。加强学生的“三感教育”,即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教育,对于培养行业和国家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三感教育”服务行业和国家

“三感教育”内涵丰富,强调自省和内化,旨在发挥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新时期,使命感主要指培养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自觉树立明确的成才目标,不断激发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紧迫感与责任感。责任感包含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两个维度。自我责任感指大学生在处理自己的学习、健康、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指大学生在所处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对国家、民族、集体、他人所承担的责任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荣誉感则为正面激发人的道德品质和自我潜能,是实现自我前进、自我完善的强大动力。

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来看,加强“三感教育”,培养学生“三感”情操具有重要意义。个人是社会的个人,作为社会一员的个人必须认清自身与社会之间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个人意志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个人利益应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在此基础上,要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就必然要求每个人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具体到各行各业的个人则会自觉衍生出对本行业、本岗位的使命感,由此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的建立,个人为实现社会、国家及集体利益最大化的荣誉感也就油然而生。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将更好地激发社会中的个人,主动担负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反之也对个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三感教育”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志存高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常思使命之责,常励奋进之志,能够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引导学生做到真学、真懂、会用,与时俱进,创新进取,主动作为。百学须先立志,理想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要引导学生志存高远,主动担负起振兴行业的神圣使命。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务实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三感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要引导学生把服务祖国、服务行业的使命和要求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自身素质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把所学知识和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注民族未来,勤奋学习、乐于实践、勇于担当,努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努力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具有行业领军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同心同德,提高学生融入和服务行业的能力。每个行业特色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都铸就了辉煌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鲜明的校风,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引导学生传承学校优良的校风、弘扬学校的精神。要让学生增强对行业的关注,积极主动服务行业,从初步了解到最终热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并固化对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多方合力加强“三感教育”

行业特色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为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把人才培养的“三感教育”落到实处,应瞄准行业需求,明确行业特色高校自身定位和服务面向,坚持面向行业和面向地方,拓展人才培养思路,以多种途径的教育,多方合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一是课堂主题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国情、行情、校情教育;另一方面要凝练、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分类定位,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分类人才培养目标,满足行业与地方对人才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二是榜样示范教育。以理想信念、学风建设和榜样引导为抓手教育和引导学生,强化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对在学习、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广泛宣传立德树人的正能量,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遴选校园先进典型,以典型事件报道、青春故事访谈、微博热议话题等多种形式宣扬模范力量,鼓励学生以身边的先进人物为学习榜样,勇于担负时代重任。

三是典礼等实践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实践育人功能,通过开学典礼开展“第一课”、毕业典礼开展“最后一课”主题教育活动,挖掘教育内涵、凝练文化意蕴、注重寓教于情,引导学生从平凡岗位平凡事做起,立足岗位、勇于创新、敬业奉献。

四是行业共建基地教育。在行业特色高校共建体制下,依托行业资源,建设一批人才培养基地,是特色办学的条件保障,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学校以共建为契机,加强行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生可到基地学习实习,提升融入和奉献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蒋建清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4年10月27日第10版

http://www.jyb.cn/high/sjts/201410

/t20141027_602247.html

求是网:

www.qstheory.cn/science/2014-10/27

/c_1112988089.htm

中国社会科学网:

edu.cssn.cn/jyx/jyx_xzljy/201410

/t20141027_13772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