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光明日报》南信大:以大气立校不动摇

发布日期:2013-10-18 21:21:27   点击数:

转自《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3日 01 版)

9月23日11时07分,第三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气象观测能力和中期天气预报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喜极而泣,他们之中,老者两鬓斑白,少者风华正茂。

每年中国气象行业新进的人才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南信大,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坚定地说:“支持南信大发展,就是支持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

“一所有特色的大学必定是有灵魂的大学。”南信大党委书记、校长李廉水说,南信大的特色就在于在气象的热土上不辍耕耘,坚持“突出一个特色、成就一个行业;引进一个精英、输出一批人才;建立一个联盟、研发一批成果”。

特色是生命:紧贴气象业务育人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急需一批气象人才,南信大的前身——南京气象学院应运而生。成立伊始,学院便确定以大气立校,紧贴气象业务育人。

50多年历经风雨,学校矢志不渝。2006年,南信大建成大气科学“学科特区”:2007年,与地方政府合作建成华东干旱联合科学试验基地等一流实践基地;2009年,在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时,提出并实施“3510计划”,为全校非气象类学生开设气象科普课,不同科类的学生可以选修3门、5门或10门气象类课程,成为复合型人才。

特色就是生命。2012年,学校大气科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评分排名第一。在南信大旗阵广场,130多面世界各国国旗正迎风飘展,它们是南信大为13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2000多名中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的见证。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先生曾盛赞:“南信大的贡献不仅有利于亚太地区国家,更惠及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中的所有发展中国家!”

人才是根本:但求为我所用

2006年,南信大宣布在全球招聘二级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消息一出,质疑不少。“学校人才匮乏,博士化率仅有10%左右,如何发展?人才是根本,想发展,就要张榜招贤。”回忆当初,李廉水感慨。

7年里6次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当来自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学府的100多名海外人才相继落户南信大,并为学校带来10多个研究机构、20多个创新团队和一大批国际尖端科研项目时,佩服取代了质疑。

面对人才济济,南信大提出“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相继实施双院长制(一个校内院长、一个海外院长)、双导师制(一个校内导师、一个海外导师)和非全时导师制(每年在南信大工作不少于1个月的海外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2010年,学校引进国家“海外学者”特聘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邹晓蕾为学科带头人,在她的努力下,学校当年成功拿下973项目“全球变化数据的评估、同化、融合与应用”,这正是我国气象行业亟须突破的瓶颈。

短短7年,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率已从2006年的6.14%增长到40.21%;博士化率从10%升至60%,35岁以下达100%。

校企联盟是关键:推进设备国产化

数据统计,我国90%的气象仪器装备依赖进口。对此,南信大人忧心忡忡。

“南信大是为气象事业而生的,我们有责任改变现状,不做书本上的科学。”说到这儿,李廉水有些激动。为此,南信大人闯出一条新路:共建校企联盟研究院,励志研发出国人的气象设备并实现产业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信大将主导权交给企业,由企业老总担任研究院院长,负责项目选题和人员调配,学校教师负责整合科研资源。

在和中网卫星通信公司共建的南信大卫星通信研究院,公司董事长兼研究院院长王巧樑正和科研人员就“北斗气象预警发布系统”研讨。“我们研发的移动气象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一步我们将以研发北斗气象预警发布系统为契机,建设中国北斗气象谷。”王巧樑说。

截至目前,南信大已建成21个校企联盟研究院,“交通雾监测仪”“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等一大批新产品在全国广泛应用,打破了大部分气象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我们将以校企联盟为载体,建立气象设备产业园,推进气象设备国产化。”谈及未来,李廉水信心满怀。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mtjj/

201310/t20131018_229129.html